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人才培训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教学站 正文

凝心铸魂强根基 立德树人担使命——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高邑远程教学站成功举办“清华伟新乡村教育振兴云课堂(第28讲)”全县教师线上培训

作者:时间:2025-10-27点击数:

为深入贯彻落实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》精神,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,高邑县教师发展中心于2025年10月24日成功举办“清华伟新乡村教育振兴云课堂(第28讲)”全县教师线上培训。本次培训以“弘扬教育家精神,锤炼高尚师德师风”为主题,通过系统化组织、全过程管理、多维度推进,构建起“学-思-践-悟”一体化的师德培育新模式。

一、顶层设计与组织保障:构建师德建设新格局

(一)战略定位与时代意义

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,高邑县教师发展中心深刻把握师德师风建设“第一标准”的核心要义,将本次培训作为落实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。通过对接清华伟新教育扶贫项目优质资源,实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与精神成长同频共振,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
(二)组织体系与责任矩阵

建立“中心-学区-学校”三级联动机制,形成纵向贯通、横向协同的组织网络。教师发展中心统筹规划,制定《实施方案》和《数据收集标准化流程》;25个学区(校)成立专项工作小组,明确负责人、联络员、技术保障等岗位职责;各学校教研组落实“最后一公里”管理,确保培训覆盖全体在岗教师。

(三)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

创新实施“三时段管理法”:训前3天发布学习指南、建立技术支援群;训中实时监测参与情况、动态调整组织策略;训后48小时内完成数据上报与心得征集。通过“时间表+路线图+责任链”的闭环管理,实现组织工作精细化、标准化。

二、培训实施全过程记录:彰显专业引领新成效

(一)专家引领与内容架构

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志坤教授围绕“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解读与实践路径”展开系统讲授:

1.理论维度:深入剖析陶行知、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思想精髓,阐释“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”的精神内核;

2.实践维度:结合乡村教育实际,提出“课堂思政化、教学人文化、育人生活化”的师德实践模型;

3.案例维度:通过“最美教师”“教书育人楷模”等典型案例,生动展现新时代师德风范。

(二)参与规模与结构分析

根据《培训数据收集表》统计分析:

1.全域覆盖:全县25个学区(校)全部参与,实现公办民办、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;

2.规模突破:参训教师总数达953人(截至简报发布时持续更新),其中一中、三中、职教中心等校参训率超95%;

3.结构优化:涵盖语文、数学、英语等基础学科及音体美等综合学科,班主任占比38.5%,青年教师(35岁以下)占比52.7%。

(三)学习形态与组织创新

各校因地制宜采用多元化组织方式:

1.集中学习:一中、三中等校设立主会场,校级领导全程跟训;

2.分组研讨:大营学区、中韩学区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专题讨论;

3.云端互动:通过弹幕提问、在线测验等方式增强参与感;

4.家校协同:部分幼儿园邀请家长代表参与旁听,拓展师德建设外延。

三、特色做法与创新实践:探索师德培育新路径

(一)数字化转型赋能

1.开发“扫码即学”便捷通道,支持多终端自适应学习;

2.运用大数据分析参与热力图,实时掌握各校学习动态;

3.建立“电子档案袋”系统,自动归档学习时长、互动数据、心得作品。

(二)文化浸润工程

1.环境营造:各校布置“教育家名言”主题展板、开设“师德故事”广播专栏;

2.仪式教育:举行“教师誓言”重温仪式,强化职业认同与使命担当;

3.榜样选树:同步启动“我身边的好老师”征文活动,挖掘本土师德典型。

(三)实证研究支撑

1.设计《师德感知量表》前测后测,量化评估培训效果;

2.采集128个课堂教学案例,构建高邑师德实践案例库;

3.开展教师专业成长轨迹追踪,建立长效评估机制。

四、典型经验与亮点荟萃:展现基层创新新风貌

(一)职教中心:“三维度”融合模式

创新“师德修养+专业技能+服务能力”培养体系,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实训教学、校企合作、社会服务各环节,打造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。

(二)大营学区:“网格化”管理机制

建立“学区负责人-校分管领导-年级组长-备课组长”四级管理体系,通过“日汇报、周小结、月考评”实现过程管理全覆盖。

(三)音体美中学:“特色化”实践路径

开发“以美育人、以体育人、以艺化人”师德实践课程,通过艺术展演、体育竞赛、美育实践等载体,实现师德培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。

(四)王同庄学区:“乡土化”浸润策略

挖掘本地教育史料,编撰《乡村教师风采录》,开展“教育初心”寻访活动,增强师德建设的在地性与感染力。

五、成效评估与价值彰显:实现专业成长新突破

(一)认知层面突破

后测数据显示:教师对“教育家精神核心内涵”理解度提升42.6%,对“课堂育人主渠道”认同度达96.8%,对“师德底线红线”知晓率实现100%。

(二)行为层面转变

1.教学改进:78.3%的教师表示将增加课堂思政元素;

2.师生关系:91.2%的教师计划开展“走进学生心灵”行动;

3.专业发展:参与校本教研积极性提升35.7%。

(三)组织层面提升

1.学校师德考核合格率持续保持100%;

2.家长满意度调查中“教师责任心”指标达98.5分;

3.教师职业幸福感指数同比上升12.3个百分点。

六、问题反思与改进策略:推动体系建设新升级

(一)现存挑战分析

1.部分农村学校网络条件制约直播效果;

2.个别学校组织方式单一,互动深度不足;

3.师德成果转化机制尚需完善。

(二)系统优化方案

1.技术升级:建设县域教育专网,部署移动学习终端;

2.模式创新:推行“线上学习+线下工作坊+实践检验”混合模式;

3.机制完善:建立“师德学分银行”,将培训成效与评优评先、职称晋升挂钩。

七、未来展望与持续创新:绘就师德建设新蓝图

(一)体系建设方向

构建“12345”师德建设新体系:坚持立德树人1个根本,把握专业发展与精神成长2个维度,打通学习-实践-反思3个环节,健全教育-考核-激励-监督4项机制,实现理念、能力、方法、文化、成效5个提升。

(二)重点项目布局

1.实施“师德领军人才培育计划”

2.建设“乡村教师师德实践基地”

3.开发“师德师风数字画像系统”

4.成立“教育家精神研究中心”

(三)长效机制构建

通过“年度主题培训+季度专题研讨+月度师德讲堂+每周反思日志”,形成常态化、制度化、长效化的师德建设新生态,让教育家精神真正成为高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底色和价值引领。

本次培训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专业发展活动,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精神淬炼。高邑县教师发展中心将继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,打造政治坚定、业务精湛、师德高尚的专业化教师队伍,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邑教育奠定坚实基础。

(来源: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高邑远程教学站  文/曹军锋)

您好!您是第访问本站的人

   地址:石家庄市新华区合作路460     联系电话:0311-667733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