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和区万余名师生共赴“打印心脏”科学盛宴
清华前沿科技点燃乡村师生创新梦想
9月18日,河北省南和区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盛宴。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教学站的精心组织下,和阳学区、河郭学区、三思学区、闫里学区及郝桥中学共计11276名师生,通过线上方式集中收看了“清华伟新科普讲坛”第十一期第121讲——《打印一颗心脏》。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长聘教授熊卓主讲,为乡村师生揭开生物3D打印技术的神秘面纱。

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难题,心脏移植供需失衡问题尤为突出。熊卓教授从现实医疗需求切入,指出生物3D打印心脏技术正成为解决器官短缺的全新突破口。他介绍,该技术融合了生命科学、材料学和精密机械工程,通过在微观尺度上精确排列细胞,“打印”出具有生理功能的活体组织,甚至完整器官。

在讲解技术原理时,熊卓教授以生动比喻阐释生物“墨水”的构成与打印过程,引发师生浓厚兴趣。他特别提到我国科研团队取得的重大突破——由中国科学院、清华大学等机构联合研发的新型六轴机器人生物打印机,成功实现了具有毛细血管网络的心肌组织的打印,并在体外持续搏动超过六个月。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生物制造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
谈及临床应用前景,熊卓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:患者或许不再需要漫长等待捐献心脏,而可通过“按需打印”获得无排异风险的移植器官,真正实现重获新生。

讲座过程中,南和区各会场秩序井然,师生全神贯注。许多学生认真记录笔记,不时低声交流感想;教师们也深受启发,纷纷表示这将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素材与活力。

讲座结束后,学生踊跃分享感受。一名同学激动地表示:“以前以为3D打印只能做玩具或模型,没想到竟然能打印出心脏!科学太神奇了,我将来也想参与这样的研究。”教师们则认为,此类高端科普活动极大拓宽了学生视野,有效激发其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与向往。

华伟新科普讲坛作为推动教育公平与科学普及的重要平台,此次将前沿科技知识直接送达乡村校园,不仅是一次知识传播,更是一次科学精神的播种。相信在不远的未来,这些科学的种子将在南和学子心中生根发芽,孕育出创新与梦想的果实。
(来源: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南和远程教学站 文/王贝)